“妈,你又午睡了吗?”初夏的午后,54岁的陈大妈刚醒来,儿子端着水果轻声问。陈大妈摇摇头,勉强挤出一丝笑容:“老觉得浑身没劲,刚拣两筐菜,心里就发慌。”最近,她几乎每天都有点头晕、乏力,晚上常常失眠多梦,手脚还总是发凉。药房营业员推荐了营养品,可效果并不明显,家里亲戚七嘴八舌,有人说是气虚、有人说是阴虚,还有人说她“就是身体太虚了”,可到底是哪种虚?如果“虚”错了方向,怎么补也是徒劳——这让一直认真养生的陈大妈很困惑。
不少中老年朋友都会有“我身体虚”的困扰,但“虚”到底怎么分,有人清楚吗?事实上,中医把“虚”分为气虚、血虚、阴虚和阳虚四大类,不同类型“虚”,身体表现也千差万别,如果乱补一通,不但达不到效果,反而可能适得其反。今天,我们就围绕大家最关心的“身体的4种虚是什么表现?怎么科学补回来?”一次性说清。尤其是第4种虚,往往容易被忽视,调不好还会越来越怕冷、浮肿。你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种“虚”吗?不妨带着疑问,往下看看。
气虚、血虚、阴虚、阳虚:四类“虚”到底怎么辨别?
一提到“体虚”,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乏力、精神差,但其实,“虚”的成因五花八门——有的源于先天体质偏弱,有的则因久病、过于劳累、情绪长期低落、饮食失调或年老体衰。但每个人身体缺的“板块”并不一样,只有看清自己的症状,才能对号入座。
气虚:常表现为气短懒言、容易疲劳、头晕眼花,甚至稍微动一动就心跳加速,说话声也变小了。白天出汗明显,特别容易被活动诱发,比如扫地、爬楼后筋疲力尽。如果你发现自己说两句话就累了,不愿意动,甚至精神有点恍惚,很可能与气虚有关。相关调查显示,中老年人中,气虚比例高达27.4%(数据来自《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》)。
血虚:血虚的人多为面色苍白或萎黄,经常会头晕、眼花、失眠健忘、心悸,女性还容易出现月经量少、色淡,甚至闭经。指甲和嘴唇常常没有血色,稍加运动就冒“虚汗”。一个典型的信号是失眠多梦且醒得早,睡再多也觉得没精神。
阴虚:阴虚的人五心烦热(双手心、双足心和胸口容易发热),还经常感到潮热、盗汗(夜间醒来,被褥有汗)、长期口干咽燥,脸颊潮红、体形偏瘦、容易便秘。人在更年期后,这种“阴虚”尤其常见。很多女性反映“晚上睡觉常出汗”“总觉得心烦气躁”,往往和阴虚脱不开关系。
阳虚:常年怕冷、手脚冰凉,一到冬天就穿两双袜子;容易水肿,小便清长,脸色没有血色或者发白。哪怕喝热汤热水,也觉得身上发冷。一天到晚都困倦无力。研究表明,在50岁以上人群中,阳虚检测比例可达18.6%,但自我识别率不足40%。
如果你的症状既有气虚、又有阳虚,不要奇怪——现代人“交错虚”很多。不同“虚”症状混在一起,体质恢复更要分主次对症。
四大“虚”影响大,认不得比不补更危险
身体长期“虚”,不仅仅让人没精神、容易感冒,还会造成内分泌、代谢和免疫多方面的隐患。下面我们看下不同“虚”长期不调的影响:
气虚的人,免疫力差,易反复感冒或慢性咳嗽,体力下降,运动后难恢复。《中国食物成分表(第六版)》数据显示,60岁以上气虚人群感染相关疾病的风险上升了约18.9%。
血虚若持续不补,会导致持续性贫血、脑供血不足,表现为反复头晕、记忆力下降、心慌,还直接影响皮肤和头发光泽。
阴虚的人,五心烦热易引慢性咽喉疾病,睡眠失调、心情焦躁。研究表明,阴虚容易导致夜间血压会上升,对心脑血管健康影响不可小觑。
阳虚若不调养,慢性疲惫、怕冷、水肿、代谢变慢。有研究发现,阳虚体质者肾功能下降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12.7%,这也是很多老年人“冬天怕冷、四肢水肿”的生理根源之一。
补“虚”不能乱来,对症才是关键
面对气虚、血虚、阴虚、阳虚,调补方法各有侧重。如果随便买点补药,盲目“进补”,效果往往适得其反。怎么科学“补”?
气虚怎么办?
补气首要重视饮食和作息。主食要均衡,多选山药、糯米、黄豆、扁豆等易消化、强健脾胃的食物。黄芪、党参、白术、中医常用,但推荐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剂量。
运动选择宜和缓,像慢步、太极、八段锦,每天30分钟即可。重要的是避免过度劳累、避免长期熬夜,因为过度透支气血会让恢复更慢。
血虚怎么补?
血虚的人首先要保持膳食的红润,可适量食用动物肝脏、瘦肉、鸡蛋、黑豆、红枣、枸杞、菠菜等。女性尤应注意补铁食物摄入。建议和新鲜蔬菜水果搭配,利于铁的吸收。
作息方面,建议每天保证7-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,可酌情午休;避免情绪大起大落,减少用脑过度。
药物如当归、白芍、阿胶等补血药物适合血虚人群,但最好遵医嘱辨证使用。
阴虚怎么养?
阴虚宜多喝水,常吃百合、银耳、黑芝麻、蜂蜜、鸭肉等滋阴润肤的食物。避免辛辣刺激、油炸上火及酒精,因为这些容易加重阴虚内热。
适合缓和的运动,如瑜伽、散步、舒缓体操,有效帮助调理体内阴液。
如有需要,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枸杞、熟地、龟板胶等滋阴中药。
阳虚怎样调?
阳虚核心是温补:多吃温热类食物,比如羊肉、牛肉、韭菜、核桃、桂圆、姜等。少食寒凉瓜果、冷饮,尤其是夏天也要适度保暖。
适度运动可以选择早上慢跑、快走,既可增强体质又不易消耗阳气。中药如杜仲、菟丝子、巴戟天等多用于温补阳虚,但仍建议先明确体质后用药。
三个通用建议:调理“虚”,日常细节最重要
除了分型补虚,调整生活细节也是调养各类体虚的核心——
合理作息:每天尽量固定作息时间,晚上最晚11点上床,睡眠充足有助于全身气血恢复。
心理调节:长期情绪低落、大起大落、焦虑忧思同样会“伤气耗血”,学会自我调整心态、认知压力来源,有助于体虚恢复。
温和锻炼:运动不宜突然剧烈,建议以身体自感舒适为准,若锻炼后感到疲惫反而增加“虚弱”感,说明运动量超标,需适当减少。
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:出现“体虚”不是老年人的专利,很多年轻人因熬夜、饮食不规律早早出现“混合型虚弱”。事实上,体虚调理没有包治百病的万能药,更没有速成的神奇方法,只有细水长流的生活干预和专业辨证调理,效果才能扎实、长久。
写在最后
你属于哪种“虚”?有疑惑可及时询问专业医师。对于“体虚”,无论是气虚、血虚、阴虚或阳虚,都不建议盲目用药。健康就在生活的小细节中——控制熬夜、合理饮食、科学锻炼、快乐心态,才是“补虚”真正的根。补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短期内不能马上消除所有症状,需要坚持和专业指导。如果“虚”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你的日常生活或伴随体重急剧下降、反复感染、持续水肿等症状,请尽快前往当地正规医院中医科面诊,完善相关检查,获得个性化诊疗。
具体调理效果还需因人而异,专业医生的辨证论治和日常自我管理缺一不可,切勿盲信民间偏方。一切以安全科学为前提,才能助你由内而外重获活力。
注: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,请勿对号入座。
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,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,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,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替代医生诊断。如感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参考资料:
《身体虚怎么办》
《身体虚是什么原因》
《身体虚是怎么回事》
《体虚有四种,分清楚你是哪种虚,调理很简单!》
《身体虚有哪些症状,该怎么治疗调养?》
《表虚有何表现,体虚有何表现,有什么滋阴补脾的药物或食物》
《虚的表现症状有哪些?中医教你辨别-有来医生》
美林配资-网上配资平台-十大配资平台-便捷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